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各种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考察调研中多次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今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强新时代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繁荣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关键。人才济济、人物辈出,文化才能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一大批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各领域德才兼备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一大批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各领域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需要一大批熟悉文化工作、掌握现代科技、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创新创造、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既有人才工作的一般规律,也有文化人才工作的自身规律和特点,需要综合施策、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强调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

文化工作是拿笔战斗、用思想武器打仗的特殊战线,没有过硬的队伍很难打胜仗。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做好文化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广大文化人才的政治引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笔杆子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注重同思想界、理论界、知识界、文艺界等方面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人才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伟大事业中来,用优秀的作品为新时代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力量,为新时代伟大征程歌与咏、鼓与呼。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文化人才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化是铸造灵魂的工作,文化人才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坚守高尚情操和职业道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人才在社会上影响力大、知名度高,更要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扫除颓废萎靡之风,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号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的内涵与逻辑,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文化人才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坚持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坚持推进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和科技这道“融合题”。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考察调研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文化和科技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科技变革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创意源泉。从“铅与火”助力图书、报刊蓬勃发展,到“光与电”催生广播、电视等行业,再到“数与网”带来网络视听、数字文旅等新业态,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共生前行的历史。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包括文化在内各领域的变革。这些新技术既为文化的创作、表达和传播提供了新形式和更多的可能性,也对文化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把加快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放在优先位置,促进人才要素科学配置与合理使用,夯实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人才要素基础,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文化领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强调要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子要进一步迈开”“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

文化生产是创造性劳动,优质文化产品涌现、优质文化服务供给的背后是文化人才队伍的创新创造。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要通过改革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把育人才、强队伍作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积极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态、活跃的文化环境,健全符合文化领域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改革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通过改革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

坚持提高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

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的交往合作需要文化人才作为桥梁。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向往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人才应当有所作为,也必然大有可为。中华文化在五千年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广大文化人才要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把中华文化推广开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伟大变革涌现了无数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广大文化人才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善用文化文明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生产和创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广大人才要主动服务国家大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不但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讲好世界故事,打破西方在国际叙事上的霸权地位,用中国话语构建中国叙事,用新的全球话语重构世界叙事。